6月17日,人民网报道《从小作坊到“小巨人”——郓城恒基的“隐形冠军”成长史》。
在山东省郓城县经济开发区,有一家低调而实力不凡的企业,它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作坊,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这就是山东恒基集团。6月12日,让我们走进这家身边的齿轮制造省级“隐形冠军”,探寻其背后的发展密码。
恒基集团的前身是君宝机械加工厂,起初只是一个仅有十几个人的乡镇小加工作坊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老董事长郑从军凭借的坚韧品格,用银行贷款的10万元开启了创业征程。当时,工人挤在旧厂房里给山推做配件,“别人嫌齿轮加工利润薄,我们偏要在针尖上削铁!”在他的带领下,企业逐步发展壮大。
2007年,恒基集团主体迁入县经济开发区,实现了二次创业和急剧扩张。如今,集团在郓城建有齿轮、结构件、精密铸造和电动叉车4个工厂。从刚进入园区时产值不足千万,到2024年增至10.66亿,累计带动就业4000余人。2015年,恒基成功在新三板挂牌,2020年晋级到新三板的创新层,为后续转板北交所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创新是恒基集团发展的第一驱动力。面对传统产业市场的制约,集团董事长郑洪波提出了率先转型、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计划部署。集团与山东科技大学、山东建筑大学、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,共建研发中心,甚至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都搬进了厂区,攻克技术难题,成功研发出多项行业领先的产品。
其中,恒基自研的“SD320变速箱行星齿轮”,创新性地攻克了齿轮热处理工艺与高速高精切削磨削减材技术难题,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成功入选第四批“好品山东”品牌。“仅齿轮单个产品就拥有专利25项,其中发明专利8项,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%左右,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。”现任技术总监马洪革自豪地说。
不仅如此,恒基集团还积极推动设备、工艺的提升改造,整体向高端化迈进。近年来,公司紧跟国家智能制造、高质量发展要求,新增投资1.2亿元用于“结构件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”,全部达产后可新增产值4亿元、利税6000万元,产能提升30%,节约用电20%以上。
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恒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,成立了菏泽市智能物流装备重点实验室,致力于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。集团加大对电动叉车的产能投入,引进高端液压油缸智能生产线,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。
6月12日,在齿轮制造车间,齿圈精车自动线和全自动机械臂有序作业;电动叉车生产车间内,企业正赶制发往伊朗、阿根廷的176辆订单。精益生产5S管理让车间井然有序,彰显了企业对质量和效率的追求。
郑洪波表示,恒基将认真落实“四实四敢四提”工作要求,持续强化转型升级,加强自主创新,加大投资力度,争当改革创新的“实干家”。
恒基集团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,还远销俄罗斯、日本等国际市场。作为柳工、徐工、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重要配套商,恒基集团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。近年来,公司紧跟“一带一路”“中非合作”等国家战略,电动叉车成功在加蓬、土耳其、澳大利亚等国家销售,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。
郑洪波表示,恒基集团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。到2025年,集团计划实现营收13亿元;到2030年,营收突破20亿元,纳税突破1亿元;并在三年内实现北交所转板上市。
从乡镇小作坊到国际供应商,恒基集团的发展历程如同其生产的齿轮——在精密咬合中驱动时代前行。择一事终一生,这也许正是“隐形冠军”的珍贵底色——在看似平凡处做到极致,终会被世界看见。(崔如坤)